秦朝末年,陈胜凭借一句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”激起了各地诸侯的反抗,天下各地的反秦起义蓬勃兴起。原六国的旧部纷纷起义,试图在这场乱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,谋取一方霸业。其中,楚国旧部的起义军尤为引人注目,可以说是六国之中最为出色的。正如项羽的祖父项燕所言,“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”,这句话也预示着楚国将最终在这场混乱中崭露头角。
众所周知,义帝名义上是天下的共主,实际上不过是项家扶持的一个傀儡皇帝。随着局势变化,项羽亲手杀掉了义帝,自立为西楚霸王,凭借其无敌的勇猛,名扬天下。他的事迹和威名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。项羽的勇武令人敬畏,后世人称他“力拔山兮气盖世”,也正是因为他的无双勇气和雄浑气概,才使得世人得出了“王不过项”的结论。
展开剩余81%那么,项羽为何如此勇武?他的勇气又体现在了哪些方面?为什么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,世人都认为无人能敌、难以超越他呢?这都要归功于他天生的强大体魄和卓越的军事才能,创造了三个世界级的记录,至今无人能够打破。项羽的祖父项燕乃战国时期的名将,项羽自幼由叔叔项梁抚养,因此对秦朝有着深深的仇恨,一心想着推翻秦朝,恢复楚国的辉煌。
在秦朝末年,项梁为了让自己有名正言顺的出征,也为了凝聚人心,便扶持楚怀王的后代为楚王,以此与秦朝抗衡。当时的天下已经大乱,六国的遗民纷纷起义,但除了楚国外,其它五国大多实力单薄,难以与秦朝抗衡。赵国刚刚复国,但很快就被秦军围攻,局势岌岌可危。无奈之下,楚怀王命令宋义带兵,项羽协助前往北方救援赵国。
然而,宋义并非良将,他的心思并不在赵国的安危上,而是在谋取自己的利益。结果,宋义在安阳久拖不动,既不进军也不救援赵国。项羽本就是一个勇武豪爽的将军,再加上他心中满腔报国之志,正是好时机报仇雪恨,却被宋义耽误。在愤怒之下,项羽毫不犹豫地闯入宋义营帐,以通敌之名将其杀害,自己接过了指挥权,开始与秦军正面交锋。
项羽的军队跨越漳河,展开了对秦军的猛攻。巨鹿之战成为秦楚决战的标志。尽管当时秦军的力量远超楚军,秦军有章邯率领的二十万精兵,士气高涨,且有王翦之孙王离所带领的驻守长城的二十万兵力,而项羽只有五万兵力,其他诸侯的援军也并无意出兵支援。然而,意外的是,王离的长城兵团问题不断,指挥失误,项羽亲自率军出征,直取王离,将其击杀,导致长城兵团崩溃。
此后,章邯带领的秦军也未能抵挡住楚军的攻势,项羽为了显示自己必胜的决心,亲自指挥军队破坏了锅灶,摧毁了渡船,执行了著名的“破釜沉舟”之计。这一举动极大鼓舞了楚军士气,接连几场战斗都取得了胜利。最终,章邯在巨鹿被迫投降,楚军成功击败秦军。巨鹿之战的胜利,成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少胜多的经典战役。五万对四十万的悬殊对抗,成就了项羽的辉煌。
项羽的战功不止于此,在“楚汉之争”的四年中,他几乎没有败绩,战绩辉煌。他多次让刘邦丢盔弃甲,狼狈逃脱,甚至俘虏了刘邦的亲人,令刘邦陷入极大的困境。彭城之战,再次上演了项羽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。当时,项羽带领的三万楚军迎战刘邦的五十六万联军。楚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斩杀了十万汉军,令刘邦大为震惊。刘邦不甘心失败,集结大军准备决一死战,但在背水一战中,汉军士气低落,甚至有人为躲避战斗跳入水中溺水而死,最终大败。
唯一让项羽败北的,是后来发生的垓下之战。即使如此,项羽的气势依然非凡。在垓下之围中,项羽面对四面楚歌的困境,且被韩信的数十万大军围困,胜利的希望几乎微乎其微,但他并未因此慌乱,而是带领着八百骑兵突破了重围,成功突围。这一奇迹般的举动再次展示了项羽卓越的指挥才能和气度。
尽管最后在垓下失败,但项羽的气魄、勇武与战略眼光,仍然让世人惊叹。他年仅26岁便已经成为了久经沙场的顶级将领,获得了天下诸侯的敬畏与尊重。在垓下之围,四面楚歌的压力下,项羽仍能冷静思考,作出决策,甚至有机会与刘邦分庭抗礼,独霸一方。虽然最终选择自刎乌江,但项羽的名字已经深深烙印在历史的长河中,成为英雄的象征。
项羽一生所创的三个世界级记录,至今无人能够超越,他的勇武也成为了后世武将的标准。他在年轻时便凭借胆识与武力,成长为一方霸主,创下了让后人仰望的丰功伟业。即便他最终败北,但他依然被誉为“失败的英雄”,成为乱世中的不朽传奇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贵丰配资-安全股票配资门户-专业实盘配资-正版炒股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