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介书生韩信,原本身份平凡,却因汉王刘邦的隆重拜将,荣膺大将军之位,成为众人瞩目的军中翘楚。人们似乎理所当然地认为,拥有“大将军”称号的韩信,便是汉军三军的最高统帅了么?
实际上,韩信能被刘邦封为大将军,主要得益于刘邦集团核心人物萧何的极力举荐,此外还有刘邦的心腹夏侯婴在暗中为他美言。除了这些表面原因,背后还有更为复杂深刻的因素。
韩信从项羽麾下逃脱,投奔刘邦时,正值刘邦事业的低谷。彼时刘邦的政治集团陷入困境,举步维艰。与此同时,刘邦的劲敌项羽正风头无两:他在巨鹿一战大获全胜,俘虏章邯,灭亡秦朝,自立为西楚霸王,成为众人景仰的“王中之王”。反观刘邦,鸿门宴上侥幸逃生后,被项羽逐出中心地带,派往偏远的巴蜀地区。刘邦攻入咸阳时带着十几万精锐,但项羽夺走了大部分军队,仅留下三万多名体弱兵士。
更为棘手的是,这三万多人的大多数是中原子弟,他们不愿离开故土随刘邦西行。途中,不少将领和士兵纷纷借机逃跑。刘邦集团处于四分五裂的危险边缘,急需新鲜血液和人才,来壮大力量,应对险局。韩信的出现,无疑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。
更重要的是,韩信是刘邦集团最为稀缺的军事人才。刘邦团队中,有张良、陈平这样出色的谋士,萧何出任丞相,还有樊哙、周勃、灌婴等猛将,然而作为从街头小混混成长起来的刘邦,最缺的正是一位能独当一面的军事统帅。韩信正是萧何口中被极力称赞的将帅奇才,恰好填补了这块空白。
展开剩余79%经过反复斟酌,刘邦最终决定在韩信身上重砸“大将军”的重礼。
在拜将之前,韩信既不像张良那般出身韩国贵族,也比不上项羽那样身为楚国名将项燕之后;不像孙武、庞涓那样师从名家鬼谷子,也不像李斯、韩非那样深受荀子的熏陶;更没有机会像萧何、曹参、樊哙那样,一出道便遇明主,成为政治集团的创始元老。
即便出身寒微,关键是韩信的起步也并不顺利。无论是在项梁、项羽还是刘邦麾下,他都不过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,绝技无处施展,难得实战机会,更遑论一战成名。
一个毫无背景与声望的无名小卒韩信,因机缘巧合被萧何慧眼识珠,认定其为将帅之才,多次向刘邦举荐,并以“月下追韩信”的悲壮故事助力,终于获得刘邦的认可。
刘邦同意拜将,除了答谢萧何这个亲信重臣之外,还有更深的考量。
当时,头号谋士“客卿”张良被韩王召回,刘邦身边缺乏足够运筹帷幄的谋士。向来不拘一格用人的刘邦,便先用“大将军”这一尊贵头衔留住韩信,暂时安排他充当谋士角色,至于真正是否让其担任大将军,日后再议。
拜将仪式刚落,刘邦即抛出一道“谋士”面试题:“丞相屡次称赞将军,将军有何良策相助?”韩信当机立断,献上媲美诸葛亮“隆中对”的“汉中对”:详细分析刘邦与项羽、楚军与汉军的优劣,剖析刘邦取胜的优势,提出“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”的东出战略,勾勒出平定三秦、拉开楚汉大战序幕的宏伟蓝图。
刘邦听后大喜过望!
韩信顺利通过“面试”,赢得了刘邦的信任与赏识。在老江湖刘邦眼中:“呵呵,这倒是个好谋士!”
对刘邦来说,封韩信为大将军,不过是一枚虚名的头衔罢了。
从尸山血海中浴血拼杀出的汉王刘邦,固然会因为重臣萧何的极力举荐,或者为了留住宝贵人才,给韩信一顶“大将军”的帽子,但他深知打仗的残酷,绝不会轻易将自己生死攸关的基业,交给一个未经实战检验的“军事天才”去冒险试错!
因此,韩信被拜为大将军后很长一段时间,只是名义上的“大将”,实际上是“参谋”,规规矩矩呆在谋士席位上。
韩信封为大将军不久,汉军展开平定三秦的战役。据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记载:汉元年(前206年)八月,汉王依韩信计策,改道出击,奇袭雍王章邯。章邯派兵迎战汉军于陈仓,结果雍兵溃败退走;又止战好畴,仍被击败,退回废丘。汉王遂定雍地,进军至咸阳,围困雍王废丘。
可见,决定刘邦集团生死的两场关键战役——陈仓之战和废丘之战,皆由刘邦亲自为帅,亲信曹参、樊哙等将领领兵。韩信虽有大将军头衔,却仅是主帅身边的谋士,最多算是军师一枚。
韩信真正获得单独领兵机会,还得靠几个月后刘邦的一次惨败。
汉二年四月,刘邦率军在彭城被项羽楚军大败,汉军溃散,军队秩序瓦解,刘邦失控军权。各路将领纷纷收容散兵,自行应战。
韩信趁机整合溃散兵力,自组队伍,参与阻击楚军。据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载,韩信重新收编兵力,与刘邦会合荥阳,击破楚军于京、索之间,令楚军不能西进。
彭城之败,使韩信在事实上获得了军队指挥权。虽然部队多是溃兵残卒,但在韩信调度下焕发战力,竟成功击败强劲楚军,救刘邦于危难之际。
韩信终于用实战证明了自身军事才能,巩固了其在刘邦心中的大将地位。
汉二年八月,刘邦任命韩信为左丞相,单独率军渡过黄河,讨伐叛变的魏王豹。由此,韩信正式成为独立统帅。
平定魏国后,刘邦又任命韩信为主帅,张耳为监军,率军北攻赵国、代国,开启了他叱诧风云的人生旅程:击败魏豹、灭赵代、平燕齐,攻无不克,战无不胜,逐渐铸就兵仙战神的传奇。
但纵观韩信一生,哪怕身为齐王时统领数十万精兵,拥有三足鼎立、问鼎天下的实力,他也不过是方面军的总司令。即使在汉楚最后决战垓下之时,韩信虽全面指挥联军围歼楚军,却也只是临时前敌总指挥。他那“大将军”头衔,始终有名无实,从未真正掌控过整个汉军。
对韩信而言,这顶“大将军”的帽子,远不如他刀光剑影中拼出来的战功管用;对后人来说,这一点亦不无现实意义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贵丰配资-安全股票配资门户-专业实盘配资-正版炒股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